|
12月13日,“2005年中國經濟社會形勢”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
布。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樹成、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
所副所長齊建國、社會學所副所長李培林、中國社會學會會長陸學
藝等專家,分別對2005年中國經濟社會形勢進行了分析與預測。
《2005年中國社會藍皮書》六大預測
2005年經濟將繼續高速增長;
入世保護過渡到限期,壟斷行業改革到關鍵點;
農民市民化的城市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老齡化問題逐步顯化
;
勞動關系的緊張會造成普通勞動力供給虛假短缺;
子女教育費用將對家庭消費傾向產生重大影響;
代際之間的價值觀念將顯示出更大的差異。
“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
1、擴大社會中間層,減少低收入和貧困群體,理順收入分配秩
序,嚴厲打擊腐敗和非法致富。
2、加大政府轉移支付的力度,把擴大就業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
;
3、努力改善社會關系和勞動關系,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各種社
會矛盾,為建立一個更加幸福、公正、和諧、節約和充滿活力的全
面小康社會而奮斗。
藍皮書同時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七大措施(詳見《構建和諧社
會七大措施》一文)。
預測2004年GDP增長率在9.4%左右,明年在8%以上。
據《2005年中國經濟藍皮書》預測,2004年我國國民經濟增長
速度將略高于上年,GDP增長率將達到9.4%左右。如果2005年國際經
濟政治環境不發生有重大影響的突發事件,國內不出現大范圍的嚴
重自然災害和其他重大問題,在宏觀調控措施的影響下,GDP增長率
將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
價格水平控制在3%左右 多種手段做好宏觀調控。
報告提出,應該把價格上升水平控制在3%左右作為宏觀調控目
標。同時還提出幾項政策建議:宏觀調控中要處理好市場手段和行
政手段的使用原則;進一步理順經濟關系,提高銀行存貸款利息率
;對財政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宏觀調控要將解決短期波動問題與
長期結構調整問題結合起來。
中科院:六大問題困擾中國
1.農民失地引發社會矛盾
目前全國約有4000萬失地農民,關于土地征用的法律制度滯后
,土地征用補償安置費偏低,是造成農民失地后社會矛盾和沖突的
主要原因。
2.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具體表現為不同收入者之間、區域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繼續
擴大。其中,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水平的差異,
是造成當前收入水平差距的主要因素。
3.就業形勢面臨長期困難
目前每年城鎮需要就業的勞動力達到2400萬人。但每年新增的
就業崗位最多也就是900萬個左右,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
4.反腐敗要注重制度建設
從我國各個機構投入反腐敗的大量資金和人力看,反腐敗的力
度很大,成本很高,但腐敗大案要案新案仍不斷出現。高官貪污腐
敗已經從生活腐化型發展到貪婪攫取型,除了教育官員和打擊腐敗
分子,反腐敗更重要的是需要進行制度建設。
5.中國的快速發展受到資源狀況、能源供給和環境承受能力的
約束 。
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較低,資源利用率很低,浪費比較嚴重。
我國目前污染物排放總量長期居高不下,遠遠超過環境自凈能力。
部分地區水和大氣污染十分嚴重,生態破壞程度還在加劇。
6.注意快速增長時期的社會心態變化
近年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基本食品的價格也較大幅度
上漲,直接影響了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滿意度。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更影響了他們對社會的態度和信心。
在快速變化和轉型時期,要特別注意對民眾滿意度、信心指數
、價值觀變化、行為取向的監測和研究。
構建和諧社會七大措施
構建和諧社會七大措施
1.扭轉財力過分向上集中的態勢,加強轉移支付力度,緩解基
層財政的困難
目前我國縣鄉兩級的財政收入約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20%,而縣
鄉兩級財政供養的人員卻約占全國財政供養人員總數的70%。據測算
,全國鄉級財政要支付的鄉公務人員工資、村干部補貼、公共品維
護和建設、辦公費、困難戶補助、債務利息等約2500億元,而鄉鎮
能夠合法獲得的財政收入不到1000億元,所以只能依靠所謂“創收
”和巧立名目向下面收費來維持政權運轉,結果造成基層干群關系
的緊張。
現在窮鄉鎮和富鄉鎮財政收入有“天壤之別”,負債運營的鄉
鎮財政估計占全國鄉鎮的2/3。相當多鄉鎮困難的財政不得不依靠
“財政空轉”(用貸款上繳縣級財政)、“買稅”(花錢挖其他地方的
稅源)和“墊稅”(用個人或鄉鎮名義借款墊稅)過日子,即便如此,
很多鄉鎮還經常拖欠工資。而中央和省級機關周邊賓館,常常住滿
“跑錢”、要項目的地方政府派出人員。據專家估計,縣以下(含縣
)的基層債務總額目前已超過8000億元。
因此,控制中央和省級的財政支出、緩解基層財政的緊張局面
,是目前調節基層干群關系的必要措施。
2.繼續加強反腐敗、反賄賂的力度,逐步理順收入分配秩序
要逐步扭轉國家財政供給的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和全額撥款的
事業單位之間工資差異甚大的局面,實行透明的和可監測的“陽光
工資”,在不同的地區之間,同一級別的工資可根據物價和消費水
平進行調整。國家和地方財政要保證政權正常運轉的支出,不允許
國家全額財政供給的部門進行所謂的“創收”和進行工資外的收入
分配,嚴格“收支兩條線”。國家公務人員要實行個人財產登記制
度,并建立公務人員的就職、離職和換崗的財產檢查制度。
3.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加強稅收執法力度,打擊非法致富
建立根據收入水平的增長適當提高個人所得稅征收基線的制度
。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改變目前所得稅征收與家庭消費脫鉤的狀
況,建立普遍的個人所得稅年度申報制度。增加稅務征收力量,提
高稅務管理和監督的技術水平,加強對偷稅、漏稅、避稅行為高發
領域的監管力度。
4.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減少貧困
要逐步改變目前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費相差20余年的狀況,
連接城市生產和農村消費的鏈條,完善和改革征用農民土地的補償
制度,整合現有的農村貧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農村合作醫
療制度以及試行的農村老人執行生育政策補貼制度,建立起農村“
低水平、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制基礎框架;配合聯合國的千年發
展目標,實行新的減貧計劃,爭取農村目前按照國際標準計算的約1
億多貧困人口在未來15年中有較大幅度的減少。
5.促進城市化,改變就業結構
抓住我國目前勞動年齡人口社會撫養系數較低、人口年齡結構
“中間大(勞動年齡人口),兩頭小(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人口
機遇期”,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充分利用我
國人力資源開發潛力巨大的比較優勢,適應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
就業結構的轉型,力爭在未來15年把農業富余勞動力再轉移出1億人
左右,把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從目前30%左右提高到50%左右,把城
市化率從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
6.變“人口大國”為“人力資源”大國
把“以人為本、投資于人”作為提高人口素質和建立“人力資
源大國”的國家戰略選擇;大力發展基礎教育,鼓勵民間資本投資
教育,把高等學歷的人口比例從目前的約8%提高到2010年的12%;提
高醫療保健和健康水平,把人口的服務醫生比例從目前的1.6‰提高
到2010年的2.0‰;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制。
7.建立全民節約型社會
要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大力減少空氣、水源、土壤等方面的
環境污染,爭取達到資源、能源消耗速率和生態環境退化速率的“
零增長”。
(四)中國在務實中進步
中國在務實中進步
今天在北京發布的《2005年中國社會藍皮書》中,有一份問卷
調查引人注目。這項名為《發展與穩定:百名專家看社會形勢及其
前景》的調查,集中了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領域的百
余名專家的觀點,描述了他們眼中2004年的中國社會狀況和他們對
中國未來幾年的預期。
記者就此專訪了調查報告的執筆人、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博士
陸建華。
記者:和一般性問卷調查相比,本次調查有何特殊之處?
陸建華:本次調查是中國社科院“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
組在2004年10月至11月期間組織的,獲取了104份成功問卷。和以普
通民眾為調查對象的問卷調查相比,本次調查更多地反映了中高級
專業技術專家對2004年~2005年社會形勢發展特點和走向所持的基
本判斷。
記者:調查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陸建華:主要是三個方面:對2004年社會形勢的基本判斷;對2
004年社會形勢的成就和問題的評價;對中國社會未來5年~10年基
本走向的看法。
91.3%的被訪者認為2004年社會形勢“比較穩定”;80.8%的被
訪者認為2004年經濟和社會發展“比較健康”
陸建華:調查顯示,被訪專家中有91.3%的人認為,2004年社會
形勢“比較穩定”,而在2003年年底進行的同類調查中,持這種判
斷的專家比例是79.8%;同時,認為社會形勢“不太穩定”的專家比
例在2004年是7.7%,在2003年是13.8%,下降了6個百分點。
只有10%左右的專家對本年度社會形勢總體狀態持負面評價。
記者:導致專家負面評價的因素可能包括什么?
陸建華:在2003年的調查報告中,我們指出,2003年上半年的
非典事件以及下半年發生的一些上訪、安全事故等,是導致專家負
面評價的重要因素。而在2004年,至今沒有發生涉及全局性的公共
安全事件或突發事件。
在回答“迄今為止,您對2004年經濟和社會領域發展情況的基
本看法”這一問題時,有80.8%的被訪者認為“比較健康”,比去年
(71.6%)上升9.2個百分點。3.8%的專家表示“說不清”,而在2003
年,這一比例是12.8%。
顯然,對2004年社會經濟領域發展情況持明確看法的專家比是
有所增加。專家們對2004年經濟社會領域發展情況總體上是滿意的
,這支持了他們對社會形勢總體態勢的肯定評價。
政府強調保護困難人群獲得專家高度評價,“三農”問題占據
社會問題首位 。
記者:專家對發生在2004年的哪些關乎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事
項評價最高?
陸建華:在2004年社會經濟各領域工作中,政府強調對困難人
群的保護獲得專家空前高的肯定性評價。在2003年的調查中,有9.2
%的專家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成就,而2004年,這一比例增加到55.8%
,增加了46個百分點。
2004年,政府對民工群體、農村務農群體、上訪群體、城鎮低
收入群體、下崗失業群體以及退休人員群體高度關注。一些具體政
策措施的落實,更使這些人群獲得切實利益。
2003年,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這一項獲得的專家認可度最高
,達到47.7%,而2004年,這一比例有所下降,在專家認可度中排名
第二,這顯示出專家對2004年4月正式啟動的新一輪宏觀調控給予肯
定評價。2003年~2004年,被專家認為最有進展的兩大領域,也是
事關國家發展的最重要的兩個領域,但側重點的轉移透露出政策重
心的變化。
記者:最令專家憂慮的是什么?
陸建華:是“三農”問題。不過,專家們也注意到,中央政府
為解決“三農”問題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在
緩解“三農”問題方面起到了顯著作用。
專家對腐敗問題和城鄉差距擴大也表示出憂慮。
在經濟領域,局部過熱的問題經過宏觀調控的治理,初步得到
遏制,專家對這方面問題的關注程度低于2003年。
(五)中國在務實中進步
“新領導集體的務實精神”是最受推崇的社會發展積極因素
記者:哪些積極因素影響了2004年的中國?
陸建華:72.5%的被訪者視“新領導集體的務實精神”為最主要
的積極因素,顯然,專家對新領導集體的務實精神予以高度評價。
2003年,有12.8%的被訪者視“公眾承受能力的提高”為影響中
國發展的最積極因素。2004年,這一比例下降為5.8%。
記者:哪些消極因素影響了2004年的中國?
陸建華:在評價影響2003年社會形勢的主要消極因素時,“經
濟發展中的部分隱患”被40.4%的被訪者確認,2004年,這一比例下
降為37.5%;而“部分民眾的利益損失感”在2004年的調查中的比例
,比2003年(34.9%)略有上升,為37.5%。
許多被訪者認同人事制度改革,期待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
勞動就業體制改革有所突破 。
記者:對改革,專家們怎么看?
陸建華:專家對改革的進展和期望,一直是他們判斷社會形勢
狀況的重要依據。調查顯示,人事制度改革依然被最多的被訪者認
同,2003年,這一比例為23.9%,2004年,這一比例為24%。
其次,分別有15.4%的專家認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勞動就業體
制改革在2005年應該有所突破。
戶籍制度改革在2003年有很大進展,但離現實發展的要求還有
很大距離。
另外,金融改革、國有企業產權制度與管理機制的改革、決策
體制的改革、社會危機應對機制的改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關注。
超過半數的專家認為,大多數人在下一步改革中將得大于失 。
記者:專家們怎么預測下一步改革中大部分人的利益得失?
陸建華:2003年,37.6%的專家認為大多數人在改革中“受益大
于損失”,2004年,這一比例為53.8%,即超過半數的專家認為大多
數人在改革中將得大于失,較2003年增加了16個百分點。2003年,
認為“得失基本相等”者為14.7%,2004年,這一比例為12.5%。兩
者合計,2004年,超過65%的專家對大部分人在改革中的受益情況比
較樂觀。
2003年,32.1%的被訪者表示無法判斷大部分人的利益得失,20
04年,這部分人的比例下降為21.2%。這個顯著的變化說明,專家們
對未來改革中大部分人的利益得失格局,有了趨向樂觀的看法。
在專家們眼中,黨政官員群體依然是現有改革中受益最多的人
群,持這種看法的專家比例為87.5%,而2003年,這一比例是73.4%
。排在第二位的是專業技術人員,但是,比例從2003年的12.8%下降
為5.8%。同樣,第三位還是私營企業主,但比例從2003年的6.4%下
降到2004年的3.8%。
相比之下,其他社會人群,特別是工人和務農的農民,屬于受
益小的群體。
記者:這樣的格局,是否需要改變?
陸建華:當然需要改變。
如何改變?2003年的調查揭示,35.8%的被訪者認為要調整經濟
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而2004年,這個比例為26.9%,下降了9個百
分點。2003年,34.9%的被訪者認為,首先要做的是調整社會保障政
策,到2004年,持這樣看法的專家比例是32.7%,基本持平。同時,
2003年,18.3%的被訪者認為要從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入手,通過收入
格局的合理化和提高大部分人群的收入來改變現狀,到2004年,持
這樣看法的專家比例是32.7%,有很大提升,表明專家對相關政策的
訴求在明顯增強。
上述數據表明,專家們對改變目前利益得失格局的期望,已經
從寄望于宏觀思路廓清逐漸轉向具體政策措施的落實。
另外,調查還就改變目前社會主要人群的損益關系格局所需要
的時間,征詢了專家的意見。結果顯示,51%的專家認為5年~10年
內可以改變,39.4%的專家認為很長時間內無法改變,另有9.6%的專
家比較樂觀,認為在3年~5年內就可以改變。
(六)平靜滿足的心態在居民中占主流
今天發布的《2005年中國社會藍皮書》中,由零點調查公司
主持撰寫的《2004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報告》稱:2004年居民總體
生活滿意度穩中有升,平靜滿足的心態在居民中占主流。
這份報告的調查結果要點如下:
1.2004年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穩中有升;
2.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農村居民幸福感強于城鎮居民;
3.平靜滿足的心態在居民中占主流;
4.居民對未來生活樂觀度處于高位平穩狀態;
5.個人經濟、職業和社保滿意度不高,成為制約居民總體生活
滿意度升高的最主要因素;
6.居民個人經濟狀況滿意度和消費信心度低位平穩,社保和職
業滿意度有所提升但仍處于低位,居住條件不斷改善;
7.居民對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穩中有升,國家國際地位感
和對社會變革預期波動較大,對物價波動承受能力和社會治安安全
感在今年出現下滑;
8.在市民關注的社會焦點中,就業仍居首位,宏觀問題有所升
溫。
總的來說,就業狀況、社會保障和住房改革等基本生活問題仍
是今年市民關注頗多的問題。與此同時,市民對于國家經濟增長、
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國家宏觀環境發展問題也傾注了較以往更多
的注意力。
零點研究人員認為,公眾關注的社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
公眾對于宏觀的公共政策取向的敏感點。關注民之所需,有助于政
府明確決策方向、制定相關政策。
該項調查于2004年10月實施,共對全國7個大中城市(北京、上
海、廣州、武漢、沈陽、西安、成都)、7個小城鎮及8個農村地區的
3859名18歲~60歲的居民進行了訪問。
(七)評論:真正的幸福源自公正和平等
還記得兒時唱過一首童謠:“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幸福
就在每個人的心田里。”最近,調查公司的數據仿佛向我們證明了
這句話。《新京報》12月14日報道,《2005年中國社會藍皮書》引
用零點公司的數據稱: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農村居民幸福感
強于城鎮居民。
這個結果的后半句話很出乎我的意料。因為長期以來,三農問
題一直是我國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農民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
被忽視,或者是利益容易受到不公正侵害的群體,他們的境遇得到
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在目前的社會發展
中,仍然存在對農村生活的偏見、歧視,甚至是政策上的漏洞。這
都無法得出結論:農村居民有充分的理由,比城鎮居民的幸福感更
強。
我并不是要否定農村居民的幸福感。但基于現實來看,城鄉貧
富差距仍在增加,農村人口收入仍然低于城鎮人口,大量農民工進
城就業,他們所從事的工作環境惡劣,收入微薄,常常受到身份歧
視。從購買力上來說,《2005年中國社會藍皮書》引用了國家統計
局今年9月底的入戶調查數據,城鎮每百戶家庭擁有彩電133臺、電
冰箱90臺、空調69臺、鋼琴2.2臺、家用汽車2.1輛、移動電話109臺
等。我不知道如果這個調查放到農村,能夠得出什么樣的數字,但
無可否認的是,農村在物質層面上幸福指數偏低。
從精神層面上說,農村與城市相比較,也存在較大的差距。我
國農村文化發展滯后,文化投資和文化消費數量偏低,在整個中國
的文化建設結構中處于中下層,農村人口的知識水平普遍低于城鎮
人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民權益更容易遭到侵犯,文化生活易
被忽視。盡管農村人口遠超城鎮人口,但占有的生產資料和文化產
品數量卻低于城鎮居民。因為經濟落后,維權和自我保護難度更高
,農村的精神幸福權利亟待保護。
即便是《2005年中國社會藍皮書》的這個結論成立,但農村居
民的幸福感,仍然不能代表他們的生活已達到了可以滿足的程度。
整個社會的發展仍然存在不均衡,農村與城鎮相比較,從心態和條
件上都仍然處于滯后階段。如果因為農村居民的幸福感強于城鎮,
就滿足于我國目前的農村發展狀況,那么不但不能揭示社會的深層
次矛盾,還會掩蓋原本應當引起重視的農村困境,進而引起其他社
會發展問題。
因此,當我們思考什么是幸福時,不但要與歷史進行縱向比較
,還應當用社會發展的正確規律來衡量,幸福來源于社會的良性發
展,而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并公平分配資源,對于農村和城鎮
居民給予平等對待,才是幸福的基本保證。否則一旦城鄉之間出現
“幸福鴻溝”,那么我們如何保障作為民生之本的農業,如何保護
農民?
建設幸福中國,并不單純是建設GDP富饒的幸福中國,更不能是
建設缺失農村的幸福中國。以民為本,不但要以民生為本,還要以
民心為本,建立真正和諧的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當我們“走在
幸福的大道”上時,我們不妨想想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八)武漢部分情況
武漢市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7%。
今年前九個月,武漢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3.7
%。
該市統計局的最新統計顯示,居民消費價格的8個大類中,上漲
的有5個:食品、居住、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煙酒及用品、衣
著。漲幅最高為8.5%,最低為0.4%。價格下跌的分別是交通和通訊
、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1月份江城人均可支配755元 同期增長16%。
11月份,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55元,比去年同期
增長16%,人均消費性支出616元,同比增長10%。
抽樣調查顯示:上月江城的科研技術、建筑、制造、電力燃氣
水、金融等行業,職工工資及補貼收入增長較快,分別比去年同期
增長35%、26%、21%、20%、20%,高于平均增長水平。
在消費方面,上月江城滋補保健品消費同比增長89%,帶動醫療
保健類消費增長16%;而交通和通信消費僅增長1.7%,增速較緩。 |